马齐光(原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)
咱们学校建校于上个世纪的 50年代,当时省劳动厅把学校称为山东省劳动技校总校,下设9个地区分校。当时的党风建设非常好,老师们一心一意干事业、谋发展,学校的领导干部也从来不搞特殊化。有两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说一说。
第一件事情是刘校长打饭。当时的刘子陵校长做事很公平。有一天中午去教工食堂打饭食堂的师傅看着是校长来了,盛饭的时候就多给刘校长盛了一勺子米饭,也就是说比每个职工定量多了一勺子饭。当时,刘校长把饭碗一放,指着碗里的饭对师傅说,既然给我打这些那么以后教职员工都按照这样的标准来打饭。这个事情搁在现在来说可能不是什么事情,但在当时的困难时期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领导班子和领导是如何的廉洁清正、以身作则。
再说说另外一个故事。有一次过节,我们下属的威海技校分校的领导来总校学习培训,顺便给总校的领导带了两筐当地的苹果。大家知道,烟台威海是盛产苹果的地方(算是特产),带些家乡的特产送给上级领导真算不了什么事。可我们张大武书记当即决定把两筐苹果送到学校的幼儿园,送给小朋友,送给祖国未来的花朵们品尝。这件事情充分体现了学院党委领导不牟私利的优良作风。事情传开后,学校职工都特别感动,我认为这种品质应该值得历届领导学习。像这样的事情,这样的故事,这样的精神,还有很多很多。
我还记得非常深刻的是“星期六下车间义务劳动”。当时的《济南日报》都过来采访作了专题报道,这是张伟光老师带的头,后来被大家一致赞扬学习,他还获得了“新长征突击手”的称号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还有这样勤奋学习、努力工作的职工,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点赞。
对于学校的校庆,我亲自参与组织了三次,40周年校庆的时候,我主要负责编辑学校的政策制度,当时学校的事情非常多,为了学校的工作,我坚持工作,晚退休了一个多月,迄今我都退休 20 多年了。学校现在的许多情况都是通过校报来了解的。我记得校报是 1998年创立的,当时叫《鲁高技青年报》,是团委那帮年轻人创办的,后来由宣传科接办,更名为《鲁高技校报》,再后来又改为《山东技术学院报》。校报办得非常好,有特色,接地气我们这些退休的同志非常喜欢,希望坚持下去,这也是学院的文化资产。